事故源于麻痹,安全来自瞥惕,近年来发生多起实验室安全事故,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着新的威胁和挑战,如何保障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已成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引起实验室安全因素,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探讨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障科研实验人员健康安全。
一、引言
实验室作为科研院所、高校、医疗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育人、检验检测的主要战场,肩负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使命。在实验室工作中,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居之不安,何以乐业”,做好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工作的保障,任何时候都需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识。近年来,屡见报道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直接威胁着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科研活动秩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怎样做好和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已经成为实验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面对的事实,也是每一位实验室管理者和操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引起实验室安全因素,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探讨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从制度、操作、安全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的针对性措施,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保障科研活动安全平稳。
二、引起实验室安全的因素
2.1 水、电等物理性安全
主要指防火防盗、水电气等带来的安全事故。此类安全事故的产生多半由实验室管理者或实验人员的疏忽所致。例如下班时忘记锁门,出现了实验室被盗事件;实验室乱搭电线造成短路引发的触电、忘关电路引发火灾;仪器设备或各种管线年久老化损坏酿发的设备设施事故等。
2.2 实验室爆炸
实验室爆炸多发生于化学实验室,多半由于没有检查好实验设备,或者误操作设备、仪器及不当使用化学试剂所致,这些是最常见的引起实验室安全的因素之一。2015年,江苏某大学一名教师因操作不慎引起瓦斯爆炸,造成5人重伤,1人死亡;2016年,上海市某大学发生一起爆炸事故,两名学生重伤,原因系学生在实验操作时,爆燃致化学试剂(高锰酸钾等)灼伤头、面部和眼睛;2018年,北京市某大学发生一起爆炸事故,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时发生现场爆炸,事故造成3名学生死亡,原因系实验室堆放了镁粉、催化剂、磷酸钠等易燃易爆化学品。
2.3 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主要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公众造成伤害,以及为了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不当操作、气溶胶污染、接触病原菌等。2011年发生在东北某大学的布鲁氏菌病感染事故,28名学生,由于在做“羊活体解剖学”实验过程中感染了布鲁氏菌病,造成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2.4 操作安全
主要指因实验操作不当带来的安全事故。2011年,某实验室员工用马弗炉做中药材灰分实验,操作时,不慎将药物直接撒入650度马弗炉中,立即着火,因为灭火及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2012年,某实验室员工将含有乙醇的物料放入鼓风烘箱烘干,引起爆炸烘箱着火。2021年发生在中国科学院某所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一名研究生当场死亡,只因该生未按规范操作,在反应釜未冷却时打开,引起了爆炸。
根据事实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因为相关人员的疏忽而造成的,根源在于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没有树立起真正的安全意识。因而,实验室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3.1管理者缺乏实验室安全第一的意识
实验室的管理者多以科研经营为主、以效益优先,存在重科研轻安全的思想和现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安全生产责任掌握不够、落实不到位,思想麻痹、心存侥幸。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存在形式主义、敷衍了事、应付差事,说得多、做得少。近年来,随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频发,实验室安全已逐步纳入管理者的考核中,管理者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
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执行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建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存在着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人等缺陷,同时对实验人员缺乏宣传培训,实验人员对管理制度不清楚、没掌握。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还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缺少考核手段,导致制度执行也行、不执行也一样。
3.2 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配置不完善
实验室的管理者往往愿意在能产生效益的仪器设备上投入,但由于意识、能力、设计等原因,特别是早期建设的实验室,缺乏有效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比如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液因送排风系统、废气废水处理系统设施不完善而超标排放,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弃物得不到妥善处置,有些废液加水稀释后或者不进行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下水道,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消防设施达不到标准、消防器材未定期更换导致发生火灾后不能及时扑灭等,这些都是实验室的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一些从事生物安全的实验室没有完备的生物安全保护设备,使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在易感染的工作环境中。清洁区和污染区没有严格的划分,工作区和起居区的混合使得消毒和隔离变得困难,并且还导致交叉污染。因为设计的缺陷导致改造困难等等。
3.3 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从屡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来看,人的不安全行为占主要地位,而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个人麻痹大意和防范意识不强。有句老话叫“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大家总认为安全事故离自己很远,对安全工作敷衍了事,也导致了实验人员安全防护技能不足,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程序的事情时有发生。
根据事实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因为相关人员的疏忽而造成的,根源在于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没有树立起真正的安全意识。因而,实验室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3.4 实验室物质管理存在疏漏
使用的化学试剂,特别是属于危险化学品、易制毒、易制爆的化学物质,台账不健全,责任人不明确,储存场所不规范,领取、使用和返还监管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上海某大学发生的N—二甲基亚硝铵投毒案就是剧毒品管理漏洞造成的,一些从事生物安全的实验室没有完整的细菌(毒株)管理系统,也没有有关细菌(毒株)的购买,通过,使用和存储的相关记录,也没有温度记录和安全性在细菌(毒物)菌株储存柜锁中,这些危险因素最直观的影响是细菌(毒物)菌株的流失会给实验室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还可能造成社会性的感染问题。
根据事实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因为相关人员的疏忽而造成的,根源在于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没有树立起真正的安全意识。因而,实验室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建议
4.1加强管理者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制
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将安全生产管理纳入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重心。制定实验室主任、副主任以及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实验室主任作为实验室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实验室安全生产工作,实验室人员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切实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4.2 推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从实验室操作制度、安全制度、消防制度、三废处理制度、化学试剂管理制度、应急处置制度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明确规定各项工作中的责任人与职责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责任人要对安全管理制度烂熟于心,出现了突发情况能及时应对。实验室要制定奖惩机制,要有考核手段和监督机制,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
4.3加大资源支持,
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设备的更新与维护
对于新批准建设实验室,在设计阶段要多参考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对消防、给排水、废液废气处理设施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完成,经过验收后再启用。对于已建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配置不完善的,要积极争取资源支持,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加大对剧毒品等实验试剂与材料的防盗与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巡检队伍,对于实验室所必备的通风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以及应急照明与喷淋装置等基本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确保安全事故发生时各项装置均可正常使用,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与水平。
4.4强化岗前培训,
提高实验室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强化岗前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对于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实验室的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实验室安全意识,要求实验人员充分熟悉实验室中的设备操作流程及试剂操作要求,对于突发情况下的试剂污染、消防事故等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也可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加入实验室使用手册中去,最大程度上消减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五、实验室的工作环境
目前高校的实验室,特别是化学实验室环境真的安全吗?一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股化学气味扑面而来,难以想象在这种化学物质包围的环境中,高校科研娇子们能够保持健康稳定的科研,常此以往下去,他们的职业健康安全又如何得到保证。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比较忽视的问题,也是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永一实验室(www.gzyysys.com)202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实验室安全领域,针对实验室空气环境,研发生产了安全智能通风柜,达到国标、美标、国标等相关标准,通过变频静压控制,保证0泄露,更好的维护实验室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结 语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力至关重要,但不管经济科技带来的收益有多么巨大,都不能背离对人民安全健康的维护和保障。所以对于实验室而言,实验成果和安全开展工作同样重要。因此,做为实验室人员,我们要坚持“安全是生命之本”的安全理念,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认真落实各类人员的岗位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培训和警示教育,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定期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尽早发现、及时解决,为生产经营、科研实验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